文/胡四四
中秋,弟弟回家了。从接到催他回家的电话那刻起,他的语气就十分不耐烦。
一年回家的次数,两只手都能数清,而在家待的时间,可以用分来计算。
饭前二十分钟到家——我很怀疑,如果不是他妈妈等着儿子到家了才把主菜材料下锅,很可能他会蹭到饭后二十分钟才进家门。吃饭,20分钟,和父母聊天40分钟,上网30分钟。
然后,找个“单位有事”的借口,走人。
留下气急败坏却拿他无可奈何的父母在身后跺脚。
弟弟不爱回家,因为回家就是母亲啰嗦的相亲事宜以及父亲唠叨的为人处世原则。为了要避开父母的碎碎念,他减少了回家的次数。而想念儿子的父母,只得抓紧短暂的与儿子团聚的时间把想说的话填鸭一样灌进去。
于是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儿子不爱听,少回家—父母见儿子不容易,想说的太多—儿子更觉烦,更少回家—父母见儿子更不容易,要说的话更多。
这个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弟弟的父亲在习惯了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后,不会理解儿子的逃避——如今,弟弟也是个官,两代官员的对抗,既是男人的面子问题,也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,同样固执认为是对方不对的父子俩,谁会先低头?
至于他的母亲,在儿子看来,不能给予自己任何帮助,反而只会给自己丢脸——那些落伍的观念可笑的生活习惯,为什么要当着外人面展露无遗?弟弟的母亲其实很想通过改变自己来问挽回儿子,但50多年的习性岂是一夜之间可以改变的?
而弟弟,更不会去改变自己,在经历了小时候严酷的家教后,他在外生活了12年,16岁到23岁,这段人格塑形的关键期,弟弟让自己和家庭疏远;23到27岁,他的“事业第一,家庭第二”价值观被进一步巩固。
于是,这个家,父母追,儿子跑。
我想这样的家庭其实很多。代沟无法弥补、交流出现障碍后,亲情就是一头热的事。如今,城市里和弟弟同龄的那代人念叨着“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”的新言子,跨入为人父母行列。当自己疏远父母时,却又记着“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”的老一代言子,指望能膝下有女孝顺自己。
前车之覆,及时修正。这代人很聪明,但是否新世纪一代会遵从他们的愿望? (家)
评论